找到相关内容259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在家佛教再商榷

    佛教革新的后援;(4)救济与慈善团体。其中有佛教独办也有与其他团体或个人合办,在当时动荡的时局中,发挥了佛教慈悲济世的伟大精神【17】。以上除第一类组织由僧人主导外,其余几乎都是由志趣相投的居士们所创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2845657.html
  • 试论中国小说跟佛教的“龙王”传说在华人社会中的相互影响

    乃天意也,非由弟子。今胡僧取利于弟子,而欺天子言祈雨,命在旦夕,乞和尚法力加护,宣曰:尔可急求孙先生。老人至思邈石室,诉冤再三,云宣律师示我,故敢相投也。邈曰:我知昆明池龙宫有仙方三十首,能示余,余...

    曹仕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2245782.html
  • 李唐名相姚崇与佛教(1)

    年”五月,“北京中华书局”出版),卷一百六十五,页四 三○○】。至于当年某些“士大夫”之与名僧交游,我也恐 其交情,什九殆建立在诗文相投,而不是凝固在玄理之契合 ...

    陈祚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0746096.html
  • 续比丘尼传(3)

    涤烦虑。师徒兄弟之间,旨趣相投,志同道合。无亲疏,无恩怨,无吝妒,无伪谦,无猜疑,无嫉忌,无争竞。其学共作相敬相亲,互勉互助,各见以诚。怡怡然,融融然,胜于家庭骨肉。离俗清修之乐,诚非尘世浊恶所可比也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0846219.html
  • 智敏上师书信初集(1)

    纯洁必定是无我、烦恼间杂;所谓美好必定是净善所得之后果。世间哪里有过,都是自己被情网所迷惑了,幻想出来的“纯洁美好”,实际是一时“臭味相投,满足私欲”而已。一旦矛盾爆发,拳足交加,你已尝够了!  至于说...感情是无常的,今日与谁好,明日又与谁相投,不可捉摸。男人的痴情也是无常的。忆昔在工厂作会计时,厂内厨师丧妻,终日愁苦,忧郁不堪,一月后有人为其介绍一中年妇人,一扫以前愁苦之态,而喜不自持矣。旁观者甚觉...

    智敏上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5246536.html
  • 《论语点睛》研究

    了序文中对“讲章”的反感,同时也表现出卓吾对程朱一系的不相投。 《四书评》的思想倾向是不赞同程朱一系的,这点固然是受到阳明学的影响,与当时阳明学说的兴起而蔚为一时风尚的学风有关;而蕅师的《...

    罗永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04246637.html
  • 临济宗禅诗(1)

    体现前。然定上座未能体会,经旁僧之示意,始知问答已毕,于礼拜之际,蓦地开悟。这是非常典型的啐啄之机。啐啄,如鸡抱卵,小鸡欲出,以嘴啄壳,名为啐;母鸡为使小鸡出,以嘴啄壳,名为啄。师徒之间机缘相投,即是“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3146905.html
  • 圆测佛学思想的特点

    了高僧元晓(618~686)与义湘(625~702)等入唐求法的动机。圆测与玄奘志趣相投,入参玄奘门下应该说是理所当然的。那时的他已具备了学习的基础。他也参与了玄奘的译场,在玄奘翻译的经论上加以注释,...

    智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3747966.html
  • 儒理与禅法的合流

    如是学,不须求与此道合,自然默默与之相投矣!佛说一切法,为度一切心;我无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。当知读  161页  经看教,博极群书,以见月亡指,得鱼亡筌,为第一义,则不为文字语言所转,而能转得语言文字...

    林义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52348659.html
  • 李志夫著:中国禅宗理事观(1)

    身心。所以禅定在佛教经典中亦列为解脱道之一。虽然,早期佛教传入中国以灵异为主与中国道家、阴阳家之谶纬相投合,那只是传教方式之方便而已。久之便有了般若经典传入,由之也就有了中国的禅修者了。他们修禅力求在...

    李志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1548792.html